2013年10月31日 星期四

2013慕尼黑展的奇蹟

 關於這次慕尼黑展遇到的場外狀況一開始沒說得很仔細,主要也是因為當事人不只我一個,還要考量到當時正在睡覺的老婆有何感受,問過她後我們一致覺得可以把這件事情分享給大家,所以就貼上來了。

 基本上我們到慕尼黑除了逛展跟遊玩,也受人之託幫朋友帶一筆生活費過去,金額雖說沒大到通關一定要申報,但也不是小數目。而去年在蘇黎世入境歐盟的時候發生了點狀況,所以今年我決定把備份的機票等文件以及給朋友的生活費放老婆手提袋裡保管,結果等我們新天鵝堡玩完回到慕尼黑要拿錢給朋友,卻發現裝錢和文件的那個信封袋不見了!

 當時我們把包包和行李都翻過就是找不到,雖說朋友一直安慰我們萬一真的丟了就算了,畢竟我們也是好意幫忙,沒人希望發生這種事情但就發生了,千萬別影響到我們來逛展的情緒,然而當下心情已經墜落谷底,只能請朋友打電話去新天鵝堡的旅社櫃檯詢問(她會德文),看那邊有沒有消息,同時我也想辦法聯絡台灣的家人看看信封有沒有在家裡。

 到展場附近的飯店 Check-in 後再度把所有行李全部翻出來檢查依然找不到,而且不幸的是因為信封放在安妮的袋子裡,偏偏安妮的記性不太好所以也沒辦法跟我確定最後一次看到的時間,只能假設信封被我們遺忘在旅社裡...

 然後隔天朋友寫信來說旅館回電沒有發現任何東西,家人也說什麼都沒找到。

 就算是走去展場的路上,我們想的依舊是信封到底在哪裡搞丟,而不是今天要買什麼石頭,幸好我們夫妻倆都知道吵架或者推卸責任沒有任何幫助,所以沮喪歸沮喪,走進展場還是要想辦法逛展認真挑貨,要是錢真的找不回來,我們也得想辦法多賺點錢好還朋友,畢竟那是人家的生活費,不能說人家口頭說不用就真的不還,就當自己來慕尼黑多背了幾筆卡債,想辦法還就是。

 雖說一直這樣彼此打氣,不過整個慕尼黑展依舊在低氣壓中度過,直到最後一天下午茶包忽然接到一通來自美國的電話。

 說來很巧,因為幫安妮刷了兩筆大錢,於是中國信託打來關切然後預防萬一順便把卡片的額度臨時提高,總之就是一直在接客服人員的電話,於是當手機又響起,幾乎是本能反應的先接聽在看號碼,啥?美國?

 接通之後是個外國男人的聲音,問我會說英文嗎?我回答「Yes」,然後他說他撿到了我的旅行文件。

 啥咪!!!!

 我差點沒當場跳起來,問題是展場裡面實在很吵而且手機收訊不是很好,加上我的英文很破,跟那位先生溝通半天但很多時候有聽沒有懂,唯一能確認的是他撿到了我們弄丟的那個信封,高興之餘又開始煩惱明天我們就要離開德國,來得及拿到嗎?原本還想跟那位先生說不然請他直接跟我朋友聯絡,結果他說看了訂房單知道我住哪,不然他等等直接開車過來找我好了,就約下午五點在飯店大廳碰頭。

 掛了電話,又緊張又激動,跟安妮說了之後夫妻倆又開始擔心萬一最後送過來的只有那些文件但是沒有錢怎麼辦?畢竟電話裡面實在講得不是很清楚,會不會到最後空歡喜一場?

 總之展覽也逛不太下去了,趕快衝去拍一些主題展區的照片就回旅社等待,一邊跟老婆討論不知道撿到的人是怎樣的一個人,要是他獅子大開口跟我要那筆錢的百分之多少怎辦?而且人家會特地從慕尼黑以外的地方開車過來,總不會說東西拿給我就閃人,應該多少還是希望我們表示一下誠意吧?對不起茶包想法真的很暗黑,可是越期待越怕受傷害,腦子一亂怎麼想都很悲觀,想了想我把身上剩下的歐元扣掉零淺小鈔湊一湊還有兩百塊,到時候就當謝禮好了,要是他真的不滿意那我再想辦法。

 結果那位先生比預期約的時間早了快一個小時到(幸好我們老早就回旅社了),很糗的是我接了電話也沒問人家長什麼樣子還是在哪裡等我,拖著老婆就立刻衝下去然後在大廳那邊不知道該找誰,還是老婆發現那位先生在對我們招手才過去見面,是為個子高高瘦瘦,雖然留著鬍子但感覺挺內斂也很斯文的先生。

 三個人坐下來,他拿出那個黃色信封的剎那我呼吸都快停了,接過來趕快看錢有沒有在裡面,打開一看,天哪!錢還在!就在我清點款項的當下,老婆問那位先生是在哪找到這個信封的,聽到答案我們都傻眼,居然就是在我們新天鵝堡住的房間裡!因為他正好是我們離開後入住的房客!

 為什麼打掃的人沒發現?因為當初我們要出去晃又不想帶提袋,安妮當初想說房間沒保險箱有點不安心,就把那個信封塞到衣櫃上面放備用枕頭的夾層,想說藏在枕頭下面比較安全,然後...就安全到連她自己都忘記要去拿了。 =_=+

 打掃人員可能只注意有沒有掉在地上還是放在抽屜裡面,壓根都沒想到會有東西藏在那種神秘的地方,也就剛好這位先生個子高,無意中發現衣櫃上方的枕頭下壓著東西,拿出來看到內容物後就跟我聯絡,這時真要感謝幸好我有把訂房單放在黃色信封裡,因為上面有我的名字跟聯絡方式,否則就完蛋了。

 手有點發抖的清點兩次之後確認那筆錢一毛也沒少!想到人家特地從搭火車也要兩個多小時的新天鵝堡開車過來,我立刻把皮夾裡面的兩百塊抽出來當謝禮遞過去,結果對方把一張退了回來,然後從皮夾裡面開始掏錢,一開始我還有點不解,結果他的意思是他到歐洲是邊玩邊工作,所以原本就會開車經過慕尼黑,東西拿給我也是舉手之勞,所以我只要幫他補貼這段路的油錢就好。

 我聽了二話不說直接把桌上的一百塊歐元塞進他手裡並拜託他務必讓我們表達自己的感謝之意,對方也是個爽快的人,既然我這樣說了也就不拒絕,收了錢之後我們又聊了一下,其實面對面聊就都還聽得懂他在說什麼,能感覺得出他是個很真誠的人,我們夫妻倆真是太幸運了!

 原本要請他吃頓晚餐,結果他說還得開車去蘇黎世,同時拿出Google Map上的路線圖給我們看,意思是得出發了,我當時想要祝他一路順風,開車小心,但可能是太興奮了也可能是因為從緊張中解放整個人鬆懈過頭,講得語無倫次的,幸好他聽得懂我的意思,笑著說他開車會很小心,要我們別擔心然後就笑著離開了。

 回到房間把這件事情說給借窩在我們房間的中國朋友聽,他直呼不可思議,怎麼會有這樣的好人!打給朋友跟她說錢找到了,朋友聽了經過也是說天哪!太神奇了!於是我們終於在離開慕尼黑前把那筆錢交到朋友手上,完成了最後的任務。

 回程我們想起這件事情還是覺得不可思議,整個慕尼黑展的心情就像搭雲霄飛車一樣刺激,過去只是在新聞上看到有人拾金不昧交給警察局,然而當自己親身經歷在人生地不熟的國外,一個來自遠方的陌生人竟然願意為了幫你一個忙開了兩個小時的車過來,那種感激真的難以言喻。

 這個世界不完美,媒體讓我們覺得到處都有人為惡,世界紛爭不斷,人心混亂。但相對的,這世界也一直都有著令人感動的好事發生,就算只是件小事,也能讓我們對每一天充滿期待。

 Thank you! Mr.Lord! Thank you very much!

 感謝您拯救了我們的慕尼黑展!

茶包在瑪利安橋上拍的新天鵝堡

2013年2月1日 星期五

我的第一份好工作 [6] 做決定,不要怕失敗

 在公司的十個月裡,大概除了跟錢和翻譯有關的事情我都碰過(連倉庫都曾經去幫忙搬過書堆過貨),在度過送書的考驗後我又得到了新的挑戰,這次是去嘗試做市場調查跟開發。

 因為我們公司的商品是原文教科書,那書怎麼來?當然不是上 Amazon.com 訂書叫他們寄來台灣,而是要去跟這些原文書商在台灣的子公司談進口的代理權,如果一本書很熱門,大家都想要(又不是只有我們一家原文教科書商)怎辦?那當然就是競標囉,進口的量高者得(實際運作我不清楚,可能還有加上年限等條件吧)。

 所以如何評估一本書是否值得進口,然後在台灣有多大市場是很重要的,尤其是資訊類的書籍市場大但是改版快速,萬一錯估市場進太多,隔年一改版那舊版瞬間變成跟不上潮流的庫存,那就是巨大的損失。因此針對國外的書籍做市場調查與評估,決定是否引進、競標的數量就是開發的責任。

 不過這次的壓力有點大,因為是一本資訊概論的教科書,而且老闆說我們書局一直沒有像樣的資概教科書,所以他對這本很重視。這下我可煩惱了,因為資概的書汰換率很快,一旦估錯可能後果會很嚴重。不過無論如何,先努力去做好負責開發的上司交代的基本功課,找(凹)教授幫忙看樣書給意見,調查台灣相關科系的學生數量等等。

 結果到了期限要向老闆回報的時候,我卡住了。到底該報多少本?報少萬一搶輸其他出版社怎辦?報多害公司虧錢怎辦?雖然生出了數字,但是在老闆面前我也不敢說謊,很誠實的告訴他我沒有信心。

 「你都這麼認真用心的做了調查,為什麼不相信自己的判斷呢?」老闆說。

 我也很坦白,跟他說我怕害公司虧錢。

 「茶包啊,不要怕失敗。你的問題就是太怕失敗了,所以反而常常都沒辦法下定決心,無論是要老師做決定,還是自己做決定。其實失敗真的沒什麼好怕的,最怕的就是因為害怕失敗反而不敢去追求成功。」

 (備註:以前不是這綽號,不過用茶包代替比較有代入感,茶包是後來開始作網拍才有的外號)

 老闆一語中的,我的確很怕失敗,因為總是會煩惱萬一失敗了會不會被責罵?會不會丟了工作?會不會得罪人?所以有些時候只要遇到比較強勢的老師,往往我就是拿不到他們的訂單,不然就是要拖很久才能得到他們的回覆。

 但是因為害怕失敗而不敢追求成功?成功的人不是會想辦法「避免」失敗嗎?

 ※

 創業之後我對於這句話才有了真正的體悟。

 成功的人怎麼可能沒犯過錯,沒有失敗過?重點在於當他們遇到失敗能夠得到教訓,摔倒了可以再爬起來,就像我前面文章說的,「再勇敢的人也會有膽小懦弱的時候,可他們不會因此停止勇往直前。」

 因為害怕失敗而停止追求成功,就跟近年來中華隊的球賽常常一開始領先結果到最後經常雖敗猶榮一樣,太過在意輸球的後果,所以只要原本領先的局面出了一點狀況,接下來負面效應就會跟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到最後就全面崩盤。

 有時候經歷小失敗為的是最後的大成功,但是如果連面對小失敗的勇氣都沒有,大成功又怎麼會從天上掉下來?

 ※

 在第一本書的挫敗之後(最後是老闆親自接手),老闆還是願意再給我一次機會。這次就不是資概那種重點書籍,而是另外一門當時算新興課程的科目。

 然而如果是這麼簡單的事情就不算是老闆給我的挑戰了,我面對的問題是,當時全台灣開這門課的教授幾乎都只用一本書!對!一本書!我得要挑戰的是動搖整個台灣這門課程的用書習慣,差不多就是跟聖經書單挑的意思。

 在這次調查的過程中我發現這本書也許有值得一試的可能,雖然教授們的態度依舊含糊不清都保持著觀望的態度,不過我覺得搞不好有機會,於是我就主動向上司開口,請她務必幫我搶在其他廠商之前爭取到幾本樣書,並且請全公司北中南的業務們提供他們手上有開這門課的教授聯絡方式,由我跳過業務直接去做市場開發,這點很幸運的又得到了支持。

 嗯,直接說結局好了,那學期最後我讓台大、政大、逢甲、中山大學等學校都有相關科系該門課程換成我們的書,台灣原先一本聖經書獨大的態勢就這樣被打破了。

 不過也就是這本書的成功讓我下決心辭職,這是後話了,這系列的最後一篇會提到。

2013年1月31日 星期四

我的第一份好工作 [5] 「做」「問」「學」的三角關係,找方法和找藉口

 第一份工作的老闆對我影響是很深遠的,有些話我到現在都還記得很清楚,也不斷在生活中實踐,慢慢整理出來跟大家分享。

 老闆說過,看一個人可以看三件事,看他怎麼「做」,然後怎麼「問」,問了之後有沒有「學」,學了之後遇到同樣的問題會怎麼「做」?如此循環。

 (因此是「做問學」而非「做學問」。)

 所以公司對待新人都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反正先「做」再說,看你在面對不熟悉的挑戰時有沒有勇氣去做,然後選擇怎麼做?做事的態度跟方法?做了之後遇到困難或者疑惑,會不會去跟人請教,也就是「問」?

 然後會怎樣「問」?是一股腦要別人幫你解決問題的「問」,還是提出關鍵的問題然後自己想辦法的「問」?問了之後有沒有記下來、「學」起來而且化為自己的知識?還是每次遇到同樣的問題又習慣的要用「問」的方式解決?

 前面就提過,永遠沒有真正準備好的時候,所以需要「做」的勇氣,但是「做」不是要人盲目的做就好,就算還不確定實行的具體手段,但是絕對要先搞清楚目標的輕重緩急,不然往往悶著頭盲目的做,搞到最後把時間花在一些次要目標,結果主要目標一個也沒達成,一樣是失敗。

 除此之外邊做要邊思考自己的方法是不是正確?哪裡卡住了的原因是出在自己身上還是其他環節?那些問題是否可能自行解決,要不要尋求協助?發現問題的確需要向他人求助的時候,首先要做的就是搞清楚一件事:「問誰?」

 問錯對象對於解決問題一點幫助也沒有,同樣的如何精準的描述問題,尋求最有效率的協助也是一門課題。舉例來說家裡的客廳日光燈壞了,要找人修理卻找了個鎖匠來,修得好嗎?找到會修燈的水電工,在電話裡只丟一句「我家燈壞了」就掛斷要人來修理,難道要他把各種燈管都帶到你家逐一比對嗎?而且搞不好根本不是燈管壞掉,而是起動器該換了。

 「我家客廳的日光燈現在按了開關之後就是一直閃,燈管好像有一端變黑,對了,燈管是四尺的。」

 我想水電的師傅聽了應該大概心裡就知道該怎麼幫你的忙了。

 而且隨著進步,每個階段問的問題也會不同,我們可以藉由問題的內容去了解一個人做跟學的狀況與程度,道理就跟打電動卡關上網問破解方法一樣,如果沒打到第三關怎麼知道第三個魔王會用什麼必殺技?(好吧,我知道有攻略這種東西,哎唷,舉例嘛) 至於跑到板上問大家要怎麼操作的人,大概是連進入遊戲之前的操作說明都沒認真看。對於資深玩家來說,他們的耐心有限,拿著遊戲怎麼操作去問他們大概連理都懶得理你,不過要是問「我跟第幾關的魔王單挑每次都差一點點,是戰術有問題嗎?」搞不好他們就會有興趣教你。

 這年頭許多人問問題只是想要個答案而已,就像以前在水晶板經常有人貼連結上來「請大家幫我看水晶真假」,這類問題像我就幾乎不回,通常一旦回了一次,以後對方三不五時就會一直寫信來問你「這顆是真的嗎?」「那個可不可以買」?煩都煩死了,好歹你自己也做一點功課嘛!

 問了之後怎麼知道他有沒有學?看他接下來怎麼做就知道了,如果問了卻沒有學起來,大概沒多久就又會拿著同樣的問題來問,不然就是明明教過他怎麼做才是對的,結果下次他又犯了和之前一樣的錯誤,這種狀況重複發生,久而久之也沒人想給他問了。

 所以「做」「問」「學」這三者是不斷循環的,菜鳥進入職場什麼都不懂是很正常的,做了難免就會有問題,但是又不問,那怎麼學得到東西,問題要怎麼解決?問題沒解決往往代表著任務無法達成,任務經常無法達成,那被炒掉也是應該的。又或者老希望會有某個「別人」幫你解決問題,最好連任務都順便幫你完成,那公司請你來做什麼,把薪水給那個幫你完成任務的「別人」就好啦!

 老闆很強調「問」,一個每次問他有沒有問題都說沒問題的人,要不是很厲害什麼問題都有本事解決,否則就是問題大了,不是沒做所以沒問題,就是做錯了也不知道要問、不知道該問誰或者怎麼問,最糟糕的是連自己錯了都不知道所以沒問題可問,等出錯被抓包了才說「我不知道」、「我不會」、「我不懂」....

 相信我,老闆們實在不喜歡聽到這些話啊。

 ※

 我在公司待了幾個月後剛好遇到九月許多大學院校開學,因為上學期各個科系、班級、科目訂的書很多,可以說是全公司一年當中最忙碌的時間,而且公司還會安排司機送書給北部的學校,就需要有人統籌這些事務,很幸運的,這次的總籌就是我。

 反正就是稍微了解一下過去的流程怎麼跑,路線怎麼安排後就直接趕鴨子上架開始負責,接著....就開始瘋狂出包,各式各樣的狀況簡直跟流星雨沒兩樣,砸得我頭都暈了,一下子是時間沒安排好,教授打來罵說今天要上課了課本怎麼還沒到?不然就是送去的書少了一本,還是約定的時間到了結果該來領書的同學沒來,最慘的還有司機鬧脾氣直接下午書不送了人不知道跑到哪去....@#$%&....

 短短不到兩週的時間裡面因為壓力過大,身心都都垮掉,連續重感冒兩次不說(一開始發高燒咳到快死掉,還沒完全好馬上接著上吐下瀉到得請朋友們到家裡照顧我),然後沮喪到又開始有辭職不幹的念頭,每天都很想請假不想去公司面對那些問題....

 第二週尾聲的某一天,當公司大多數同仁都下班了,我跑去找老闆娘(因為當天老闆不在)請她能不能留下來讓我問一些送書的問題,她也很爽快的答應了。

 「老闆娘,我覺得自己不是笨蛋啊,可是這次送書我覺得好像真的搞砸了,是不是做法還是流程哪邊出了問題?方便把整個送書流程跟你討論一下嗎?」

 因為也做了兩週,大概知道過去沿習的流程是怎麼回事,有些步驟是因應早期沒有電腦和網路的做法,但我覺得時代已經不同了,既然有好的工具怎能不利用?而且過去的流程其實總籌是比較被動的,無形中增加許多安排的難度。

 一邊跟老闆娘問每個步驟為什麼「非這樣做不可」的理由,一邊了解有沒有可以做得更好的方法,後來我鼓起勇氣向老闆娘提出自己規劃的流程,跟舊有流程概念有些不同,變成是總籌主動分配,同時我用自己設計的excel表格隨時更新管理所有需要送書學校的數量、時間,隨時跟全公司的人回報車次、時間等資訊。

 老闆娘聽我解釋完之後很乾脆的說「沒問題,明天開始就照你說的做」。

 於是隔天晨會我就向全公司的同仁解釋新的流程,希望大家能夠配合。從那天開始接下來的兩週出包狀況大幅減少,我的感冒也很快的就好了(心情一好身體跟著好)。

 「成功的人找方法,失敗的人找藉口。」

 做事遇到問題,成功的人會去問、會去找方法,然後學習怎麼克服困難,不斷的進步就會往成功越來越近。

 失敗的人遇到問題只想找藉口敷衍,反正有理由可以交代,就不需要再去問去學,然而問題依然存在,自己一點進步也沒有,只是不斷循環累積更多的藉口與失敗,於是離成功越來越遠。

 ※

 所以,先從「做問學」的基本功開始不斷累積,然後想辦法改變自己習慣找藉口的壞習慣,這樣做就對了! ^_^

2013年1月29日 星期二

我的第一份好工作 [4] 別拿他人的憤怒來懲罰自己

 平安度過了第一週,忘記是第二還第三個禮拜,老闆又想到神奇的獎勵了。

 因為南區有業務離職,成大有部分科系臨時處於沒有負責業務的真空狀態,於是老闆決定讓我下台南兩天去持續原先業務留下的進度,公司很快的幫我把住宿、機票那些都訂好,也交代原本的南區業務我會下去的事情,然後我就抓緊時間在下台南前先作事前的聯絡以及調查(光是要知道每個老師的研究室在哪就很花時間啊)。

 公司除了台北之外,在台中跟台南也都有業務的辦公室,因此許多中南部的業務我是從來沒見過面,下去之前就聽說南部兩個業務(離職的不算)都很厲害,老闆也說我可以跟他們多學學。

 下去的瑣事就不提了,總之我第一次到南部辦公室,有點緊張的面對兩位只有在電話裡交談過的前輩,然後他們就開始告訴我原本業務負責的科系、一些要注意的事情,然後把資料交接給我...就沒了。

 「反正你就先去跑一趟再說吧!」

 於是我到了成大,開始照著資料上整理出來的人名跟重要順序去逐一拜訪。那時天氣挺熱,我一個人背著幾本書(原先業務要拿給老師的樣書)在成大校園裡走來走去,揮汗如雨,但是進度卻不如預期,兩位業務替我定下一天至少要聯絡到十五到二十個老師的目標,結果我一天下來達成率大概只有六成而已,而且有些人雖然連絡上了,卻是一點進展也沒有。

 回到辦公室,兩位業務因為手頭事情很忙,也只有稍微問一下我的狀況,雖說他們還是有針對我一些聯絡不上的老師作提點,但隔天的狀況也差不多,沒什麼收穫。總之我覺得這趟台南似乎是白來了,搞不好其實跟在辦公室裡打打電話的成果差不多。

 回到台北心裡很是失望,覺得公司浪費錢讓我下來卻沒什麼斬獲,自己好像也沒學到什麼,想不到老闆居然又告訴我,下週一樣要下台南,說真的心裡有些沮喪,為什麼又要下台南啊?像成大那種一級戰區,我這樣一個菜鳥還只是個業務助理是能作什麼?

 雖說如此,時間到了我還是出現在成大,一樣揮汗如雨,一樣進度普普通通,整天在校園裡晃來晃去,渴了喝茶餓了吃飯,直到下午大概三四點左右。

 反正就是一樣的敲門,然後老師說進來,我進去還先觀察了一下老師是不是在忙,看他坐在桌子前面不知道是在看書還是寫東西後才上前去向老師遞名片,然後自我介紹是某某書局的業務,來跟老師作個拜訪。

 結果不知道為什麼,這位老師忽然火山爆發站起來開始指著我大罵,邊罵邊把我往外推,然後一把我趕出研究室馬上就「砰」的一聲把門甩上。

 我嚇傻了,站在門前楞了大概有半分鐘,然後才走到轉角的椅子上坐下發呆,努力回想我有作錯什麼嗎?我說話有什麼不得體的地方嗎?為什麼他要罵我?我跟他之前從來沒見過啊?想著想著這陣子的沮喪忽然爆發出來,只能拼命深呼吸,告訴自己眼淚不要掉下來,很難看。

 那個當下真的很想打電話回台北跟老闆說我想辭職了,反正自己真的不是個當業務的料,可是手機拿著我就是撥不了電話,心想如果連一個月都撐不過,要怎麼去向爸媽證明自己不當老師是對的?而且這才是我的第一份工作,如果就這樣臨陣脫逃,那以後去應徵其他工作的時候會不會給人不好的印象?

 想了很多,心情也逐漸緩和下來,回想了一下早上到下午遇到的其他老師其實態度也都還OK,只有剛剛那位是例外,或許他就是當下心情不好,也許是之前的業務得罪了他,搞不好他就是看我穿T恤不爽(業務幹嘛偽裝大學生?)...

 重點是雖然我做得不夠好,但是至少我有努力在做啊!憑什麼被個陌生人罵一頓我就要放棄呢?要罵也要是老闆來罵我不夠努力、不夠用心,你是哪根蔥啊!

 越想越不甘心,忽然整個人火都上來了,看看時間大概四點左右,距離六點還有兩個小時,我趕緊背著包包開始用跑的去敲每一間還沒拜訪的研究室,甚至連早上去過的都再巡一次,結果最後這兩小時我連絡上的、有進展的人數比之前一整天下來都還多,終於頭一次達到兩位業務給我的最低要求。

 回到台北,老闆看了我的報告,然後開始跟我閒聊。他說我第一趟從台南回來的時候臉上很清楚的寫著挫敗,不過這次回來的表情就好很多,比較有自信了。我想也是,因為隔天我一樣達成了要求,而且還敲定了幾筆Case,面對兩位資深業務也終於比較有勇氣跟他們請教了。

 那一頓罵不但沒把我擊倒,反而讓我的鬥志醒了過來。

 ※

 一位離職業務說過,有時候他去找老師也是會挨罵,因為老師還不想作決定,就覺得業務煩想趕業務走,但是「罵都給你罵了,那你總可以告訴我了吧?」挨罵就挨罵,難過就難過,但是為了要達成的目標,那些負面情緒都要先拋到腦後。

 更何況這世上不是每件事情都有道理、都講道理,有些時候誤會來得莫名其妙,就算明明沒做錯也會挨頓罵,如果一直糾結在誰對誰錯,只是讓自己感覺沮喪(因為自己明明沒錯卻還挨罵,為什麼?)。

 莫名奇妙被罵會感到生氣是難免的,但是要趕快讓它過去,只要問心無愧,挨罵就挨罵,縱使當下承受了別人的憤怒,事後也不需要把別人遺留在你心裡的負面話語不斷拿出來刺傷自己,傷害你的人都已經不在現場了,結果你還在那兒生悶氣,傷心傷身還會影響工作效率,這不是在給自己找罪受嗎?

 想通了這點,後來在面對老師的怒火時我能夠更平靜的去面對,反正大不了就是再被推出門外「砰」一次而已嘛。

 ※

 話說主力戰區的業務因為都是給資深業務去負責所以流動率低,可是一些私立或者規模較小的公立大學因為負責的都是新進業務居多,流動率相對較高,也許老闆對我第二次下台南的表現還算滿意,結果後來只要有業務離職了,在有新進業務承接之前我經常要負責當救火隊把進度hold住,反正罵多就不怕,救火救多了也會救出心得,什麼課程的用書都得快速上手,所以後來很多新進業務都不相信我是才剛進公司三四個月的菜鳥,因為我對公司各領域的書都已經駕輕就熟了。(印象中我好像第二還第三個月就已經開始帶新進業務的樣子)

 其實這點一樣是被操出來的啊....

 ※

 對了,當初那位罵我的老師,後來有一天他的助教打來公司剛好是我接的電話,說下學期的課要用我們的書,請我們提供一本樣書讓他作備課使用。雖然那時該科系已經交接出去不是我負責,不過畢竟之前有印象,我也就先幫業務答應下來然後把樣書寄出。

 在寫給南區業務的留言簿時,我心想:

 「嗯,所以說嘛,那時候給你罵沒關係,反正書用我們的就對了嘛~」

 :P

2013年1月28日 星期一

我的第一份好工作 [3] 面對恐懼,隨時準備面對令人害怕的沒有準備

 還記得我上一篇最後對老闆說的話嗎?我想他有聽進去。

 進公司的第一週,第一天的上午就是員工訓練,反正就是一些讓我了解公司內的事務以及寫一些表單的方式(例如幫業務接電話要寫留言簿等等),中午吃過飯後就正式展開助理的工作,一開始要作什麼呢?

 接電話,當總機,而且最好要搶在所有人之前把電話接起來。(因為我最菜啊,而且業務助理不接電話,難道要其他人接嘎?)

 理論上事情很簡單,就是接了電話,問是什麼人?有什麼事?人在就轉過去,人不在就寫留言簿,對吧?問題是我根本不知道誰在誰不在,因為全公司的人那時候我只認識老闆跟老闆娘,而且除了早上有很簡短的跟大家介紹一下我是新來的業務助理,之後我就是在員工訓練,根本沒機會認識其他人... XD

 還有個更大的麻煩,就是...

 『茶包其實很自閉,而且不習慣(害怕)跟完全陌生的人講電話。』

 (我知道應該有很多人不信,每次看到茶包都是講到口沫橫飛,面對什麼人都能侃侃而談,那是經過一段時間訓練的成果,我當初選擇業務助理這條路,就是希望能改變這樣的自己。

 之前的我是很悲觀的,對許多事情也缺乏信心,人際方面也習慣選擇疏離,所以對於那種作什麼事都不會想太多的人很羨慕,因為單純、直接反而無所畏懼。)

 所以當我聽到回到座位上的第一通電話時,雖然手伸了出去,卻沒把話筒拿起來,因為我當下心想「糟糕,是誰打來的?他找的人要是我不知道是誰怎麼辦?」一堆「怎麼辦?」瞬間把我淹沒,然後接著就聽到老闆娘把電話接起來爽朗明快的「xx書局您好!」

 (啊!糟糕,老闆娘才交代過我接電話要快,結果這次就出包了...怎麼辦怎麼辦怎麼辦,會不會下班的時候他們就跟我說明天不用來了?)

 正在慌張的時候,電話又響了,這次無論如何不能再被別人接走,雖然腦袋裡面還在「怎麼辦怎麼辦」,可是手已經瞬間伸出去把話筒拿起來,既然電話都接了,縱使心跳得超快腦袋還是一片空白,也要逼自己冷靜下來深吸一口氣,然後學老闆娘的語氣對電話的另一端說「xx書局您好!」

 忘記那通電話到底是找誰的,反正當時我都不認識,趕快用手遮住話筒問旁邊的同事某某業務坐哪?在不在?

 「不好意思他現在人在外面,請有什麼事嗎?」

 說真的,對方講的東西我根本有聽沒有懂,什麼課程要用的什麼書?管他的,腦袋放空,人家說什麼我就記什麼,照著當初員工訓練教的格式寫在留言簿上,至於到底是什麼事情那是業務要去煩惱。

 掛了電話後我喘了口大氣,有了第一次的經驗,後面也就比較沒有心理負擔,接電話也就幾乎都能搶在大家前面,反正我就把自己當作是菜兵,周圍的都是大很多梯的學長,作事巴結一點就對了。

 然而事情總不會一直平順,電話接沒幾通,我就遇到有一通電話接起來問某某業務在嗎?因為剛好是我之前寫過留言簿的,所以我知道他不在,剛回說業務不在出門去了,哇呀!教授就開始發飆了:「你們書局的業務是怎麼回事!?打了好多次電話都不在,手機也沒接!當初他說要拿什麼書給我,現在都幾月了...blablablabla...」

 總之能做的就是一邊聽他發脾氣一邊安撫,然後請他等一下我問問看有誰可以幫忙處理,因為我只認識老闆娘,只好硬著頭皮去問這樣的狀況該怎麼辦?老闆娘聽了也很明快的告訴我電話轉給她。

 電話轉過去就沒事了嗎?不!要趕快把耳朵張大聽老闆娘怎麼解決這件事情(因為大家的座位都很近,所以不用擔心聽不見),這樣萬一又接到相同類型的狀況我才知道要怎麼應付,老闆娘真不愧是老闆娘,很快的就把狀況搞定,這時我就拿著留言簿過去請教老闆娘要怎麼寫後續(因為電話是我接的),她很有耐心的告訴我剛剛是什麼狀況,處理的結果如何,我該寫什麼在留言簿上...

 (我覺得公司最棒的一點就是,只要肯開口問,大家都很願意教你,因為我們的文化就是要互相幫助,幫其他人也就是幫自己,重視團體勝過個人。)

 第二天開始正式接觸公司裡的一些查詢系統,幸好我本身電腦程式運用還算有點基礎,上手不用花太多時間,所以有些查詢書籍的電話我自己就可以應付了。

 第三、第四天也都有新的工作加進來,大致上也還順利。然後第四天下班前,老闆把我叫去。

 「嗯,你這幾天表現都很不錯,為了獎勵你,下週一開始你去跑台科大吧,明天我會叫原本負責的人教你該作些什麼。」

 啥咪?這是獎勵啊?我連全公司的人都還不見得有認識一半(因為很多業務都在外面,偶爾回來公司一趟又出去了),連自家賣的產品長啥樣子都搞不清楚,就要接學校業務了?

 可是能說不嗎?硬著頭皮也得上,於是週五早上和原本負責台科大的人交接順便學習,然後就開始打電話聯絡教授約時間或者告知窗口異動,整個週末也不出門了,就是卯起來研究手頭的資料,然後週一帶著一本跟教授約好要看的原文書就出門了(天知道我是當天早上頭一次看到,根本連內容寫什麼都不知道)。

 過了這麼多年還是記得那時走到正式拜訪的第一個教授門前,看到研究室的門沒開但裡面燈亮著,我心想「該敲門嗎?萬一教授在忙,還是在跟學生meeting,要是我進去說錯話惹教授生氣了怎麼辦?萬一教授覺得我連自家的產品都搞不懂,一點也不專業怎麼辦?」

 瞬間整個腦袋又被一海票的「怎麼辦」淹沒了,於是我站在門前整整十分鐘,嘗試舉了幾次手卻沒敲下去,整個人冷汗直流。

 (幸好那時候教授沒開門出來,不然場面應該會挺尷尬的)

 我承認自己其實挺膽小也容易退縮,對於未知的事情總是有所恐懼,而且那樣的恐懼還會被自己無限放大,有時候常想也許換成別人就會毫不在意的敲下去了。但是比起敲門的恐懼,我更害怕這扇門萬一不敲搞不好就會失去這份工作,因為我不知道要怎麼跟老闆解釋明明我已經走到門口了卻沒完成任務(拜訪教授),雖然可以撒謊,但我做不到,因為逃避就是逃避,就算找了一百個理由來掩飾依舊是逃避,該面對的不去面對就永遠都是失敗的結局。

 於是我又深吸了一口氣,告訴自己「搞不好只是燈忘記關,敲下去其實沒人在」然後敲了門,結果教授在裡面...

 一開始教授還把我當成來問問題的學生(因為我穿圓領T恤,老闆覺得我冒充大學生教授比較沒戒心,哈哈),等我表明自己是業務,要拿約好的書過來,教授便說那我書放著可以走了。

 (可是老闆有交代一定要請教授翻過這本書,告訴我他的意見...)

 反正都走到這一步了,乾脆硬著頭皮跟教授說「教授,能不能請你幫我個忙,我是剛進公司的菜鳥,老闆說如果沒問到您的意見搞不好我就沒頭路了,能不能請您花一點時間跟我講解一下您對這本書的意見呢?」

 教授聽了笑一笑,也就真的把書翻開邊翻邊跟我講他的意見(教授感謝您!),我則是趕快作筆記,管他在講什麼(其實教授說的我都聽不懂)記下來就對了,不會拼的英文專業名詞死皮賴臉請教授一個字一個字的拼給我,然後結束了這次訪談。

 同樣的,有了第一次的經驗之後,後面拜訪其他教授就容易多了,回到公司又被老闆叫去(事實上我後來這十個月下班前被老闆叫去聊天幾乎是家常便飯),看了我的報告跟筆記本,老闆說作得不錯,然後針對我的筆記內容作檢討,順便看我有什麼疑惑一起提點。

 於是我知道工作暫時是保住了。

 ※

 每次跟人聊到這段往事,就會想起後來有個我帶的新進業務曾經抱怨公司為什麼不好好把人教懂就要他們直接去跑業務,那不是跟要士兵沒做好訓練就上戰場送死沒兩樣嗎?

 (呃,可是我就是那個沒作啥訓練就上戰場活著回來的...

 她有撐過半個月嗎?印象中好像沒有...)

 她的疑問有個之前離職的業務曾經給過我答案:「人生永遠沒有完全準備好的時候,如果什麼事情都要等到覺得自己完全準備好了才去面對,往往就失去了很多機會,而且萬一真的遇到什麼狀況,你能用『我沒有準備好』這個理由直接投降宣告失敗嗎?」

 面對未知我們總是會充滿恐懼,總希望有人教我們怎樣做好準備,就像在學校上課然後參加考試那樣。可現實是殘酷的,通常事情都在我們沒有完全準備好(甚至沒有準備)的狀態下就來到眼前,我們唯一能做好的準備,就是隨時要準備面對沒有準備。

 再勇敢的人也會有膽小懦弱的時候,可他們不會因此停止勇往直前,這是我一直期望自己達到的強悍。

 這是我在公司學到的第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