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6日 星期四

創業13週年隨手記 [未完]

創業到現在轉眼已經13年,從一開始自己努力摸索到開始站穩腳步,看著當年一些還是學生的客戶如今也因為對礦石的喜愛踏入這個市場,有一種「原來我也可以傳承經驗給人」的感概。以前菜的時候說什麼都沒人啥當一回事,現在好歹也有一小片天,講話應該多少會有人當回事了吧。


茶包不是學商業出身的,所以這篇文章就是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如果有專業人士願意批評指教錯誤的地方也很感激~



如果你想踏入這個行業,無論是自己串珠還是金工作飾品,或者賣礦石水晶,茶包希望你能先了解一個前提,就是「期望值」。


通常上班的人工作一段時間後公司會發薪水,但是自己創業賣東西的人沒有薪水這種東西,只有每次買進賣出時商品售價減掉商品成本得到的「利潤」(這裡先不把其他因素加進來,只討論商品本身),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通常上班的人工作一段時間後公司會發薪水,但是自己創業賣東西的人沒有薪水這種東西,只有每次買進賣出時商品售價減掉商品成本得到的「利潤」(這裡先不把其他因素加進來,只討論商品本身),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把這些「利潤」當成客戶發給你的薪水。


這邊要談的「期望值」簡單來說就是工作一個月所得到「利潤」應該滿足的最低目標,換上班族的角度想就是你找一份工作的時候考量的最低月薪數字。


先不討論成家立業的問題,這個期望值最少要滿足包吃住包喝包玩的開銷,為了方便,茶包直接舉例拿22K當「期望值」的例子,也就是說你這個月的「利潤」總和最少要超過22K,不然生活可能就會出問題。


所以無論成本多少,當你一個月拿出來賣的東西售價全部加起來居然連22K都不到的時候,我會很想問你是在作功德嗎?就像你上班付出時間跟勞力成本之後卻連22K都拿不到,會不會心裡很不平衡?


為了達到期望值,在開價的時候要怎麼去抓出一個理想的利潤比重就很重要了。我們先看底下的式子:


利潤 / 營業額 = 利潤比重


要達到22K的期望值,我們有很多種可能:


   22K (期望值) / 44K (總營業額) = 50% (利潤比重)


   22K (期望值) / 110K (總營業額) = 20% (利潤比重)


   22K (期望值) / 220K (總營業額) = 10% (利潤比重)


   22K (期望值) / 440K (總營業額) = 5% (利潤比重)


當你把利潤在商品售價當中的比重降得越低,要達到期望值的總營業額就會提高,當這個理論的總營業額超過了你一個月能上架商品的售價總和時,這個期望值就幾乎是不可能達成了。


【案例一】


你一個月努力上架的商品就算全賣了也才100K的營業額,但是因為把利潤比重壓得太低,很可能總營業額其實要超過120K才能達到期望值,而且這個營業額100K的前提還是要全部賣掉喔!實際的營業額說不定才50K而已。


(為了方便,先不把營業的其他開銷算進商品成本裡,單純只考慮進貨成本)


「薄利多銷」這種事情從來都不適合我們這個行業,除非你是上游是大盤批發,只要作小賣的就千萬別這樣幹。當你開價不斷壓低利潤就為了求好賣的時候,有沒有想過,說不定你為了達到期望值的總營業額早就已經是無法達到的目標。


這邊要回頭解釋一個問題,為什麼我一直強調「利潤」?


有人會問前面的案例一裡不是東西賣掉拿了50K回來就有飯吃有地方住了?把價錢壓低一點趕快賺到50K不是比較安心嗎,而且50K都可以撐兩個月了,有那麼嚴重嗎?這裡的問題在於50K是「營業額」而不是「利潤」,除非你賣的東西通通都是無本的。


【延續案例一】


假設成本40K然後賣出50K,賺了10K好棒棒!接著我們把這50K的現金拿去應付生活日常開銷,一個月也才用掉22K,還剩28K,感覺上應付下個月的生活開銷都還綽綽有餘?


OK,所以你剩下多少錢進貨?是28K?還是6K?那如果花了20K去進貨,按照這種利潤比重,就算全數賣掉營業額也才25K,所以下個手頭現金變成31K,扣掉22K之後剩多少?9K?你還要不要進貨?


當然實際做生意的時候狀況比這複雜的多,因為上個月沒賣掉的商品有可能在這個月賣掉,導致減緩了這個衰減的幅度,然而衰減既然存在了,就有一天會到達撐不下去的底線。


每次東西賣出拿回來的成本其實都是為了下次進貨而留存的款項,如果你把這些未來進貨的錢都花掉了,那以後去哪生錢進貨呢?借錢嗎?


[要出門了,先寫到這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